来源:输血科 黄美珍发布时间:2025-10-11 作者:点击: 次
献血是一项简单而伟大的公益行为,一袋血可能挽救一条生命。然而,关于献血,社会上流传着许多误解和盲区,让不少热心人望而却步。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误区,解释盲区,让您放心伸出手臂,传递爱心!
真相:献血量只占人体血液的极小部分,健康人完全能承受。很多人担心献血后身体会变虚,甚至影响健康。其实,一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而一次献血量通常是200-400毫升,仅占全身血液的5%-10%。人体有强大的自我调节能力,献血后,骨髓会加速造血,水分补充也会让血容量在1-2小时内恢复。只要献血前后注意休息和饮食,不会影响正常生活。
温馨提示:献血后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适当补充含铁食物(如瘦肉、菠菜),身体很快就能恢复。
真相:在我国,所有正规血站和献血车都严格执行国家卫生标准,采血器材均为一次性使用,用完立即销毁,不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因此,献血过程是绝对安全的,不会因为献血而感染任何疾病。
真相:献血不会直接导致肥胖或贫血。
首先,献血本身不会导致肥胖,关键在于献血后的饮食是否合理。有些人献血后觉得自己“失血了得多补补”,于是大吃大喝,结果体重上升,若是健康饮食,是不会出现体重过重的。
其次,献血前会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如果低于标准(男性120g/L,女性110g/L),会被建议暂缓献血。所以,贫血的人本就不能献血,献血也不会让您贫血。
真相:健康人献血对血压影响极小,甚至可能改善血液流动性。有人担心献血后血压会变高或变低。实际上,献血对血压的影响微乎其微。健康人的血压调节机制非常稳定,献血后身体会迅速调整,不会导致长期血压异常。相反,适量献血可能对心血管健康有益。研究表明,定期献血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铁元素沉积,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真相:我国规定献血年龄为18-55周岁,健康老年人也可献血。很多人以为献血是年轻人的事,老年人不能献。其实,只要身体健康,55岁以下的成年人都可以献血。而且,我国部分地区已试点放宽至60岁,只要献血者符合健康标准,即使年龄稍大也能参与。关键是要通过献血前的体检和血液检测。
真相:空腹献血反而容易头晕,应该适当进食!很多人以为献血要像抽血检查一样空腹,这是大错特错的。空腹献血可能导致低血糖,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温馨提示:献血前应吃清淡食物,避免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以免影响血液质量。可以吃些馒头、稀饭、水果等易消化的食物。
真相:可以适当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献血后,身体需要短暂适应,但并不代表必须躺着不动。一般来说,献血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举重),但散步、轻度家务等完全没问题。
温馨提示:献血的手臂当天不要提重物,以免针眼处淤青。
真相:均衡饮食即可,无需“狂吃猛补”。 很多人献血后觉得“失血了得好好补”,于是大量进食红枣、猪肝、阿胶等。其实,健康人献血后只需正常饮食,适当增加水分和含铁食物即可,没必要过度进补。
温馨提示:食物推荐瘦肉、鸡蛋、菠菜、橙子(帮助铁吸收)。
真相:科学规定献血间隔,身体完全能适应。我国有相关规定,全血献血间隔不少于6个月,成分血(如血小板)献血间隔不少于2周。这个时间是根据人体造血功能恢复的科学数据制定的,只要按照规定间隔献血,不会影响健康。
献血是爱心,不仅不会损害健康,还能促进新陈代谢,让爱心与健康同行。下次看到献血车,勇敢伸出手臂,您的热血,就是别人的生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