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宣传科发布时间:2025-03-17 作者:黄彩昉点击: 次
雨水节气为二十四节气的第2个节气。“立春”是解冬天之冻,“雨水”则是万物复苏。
《历书》中说:“东风解冻,冰雪皆散而为水,化而为雨。”雨水后天气变暖、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万物开始萌动。
此时节阳气正在升发,人们也应顺应自然,养生重在养阳疏肝健脾。
1.适当春捂
春季阳气升发,人体毛孔舒张,体热外泄,寒湿易于入侵,导致关节炎、感冒、肺炎等疾病高发。此时应适当“春捂”,遵循“上薄下厚、早晚捂、变天捂”的原则,以预防“倒春寒”。以“背暖、肚暖、足暖,头和心胸要寒”为要领,以手脚暖、后背无汗为佳。
2.避免熬夜
俗话说:“春困夏乏秋无力。”此节气很多人会容易发生春困,但切忌贪睡,如睡觉时间过长,会减少脑部的血流量,让人越睡越疲惫。雨水后,应适时调整作息,每天睡6—8小时为宜,晚上11点前要入睡,避免熬夜,否则影响肝胆代谢,导致气血亏虚,面色发黄,脱发等症。
3.预防疾病
雨水节气,乍暖还寒,冷热交替,气候潮湿,空气中的湿气比较重,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喘,腹泻、失眠、关节炎等疾病,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不要用冷水洗澡,洗头要及时吹干,保持环境干燥,避免长时间待在潮湿环境中等,以防寒湿入侵,有助于预防疾病。
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意思是春季应当少吃酸,多吃些甜味才能补益脾胃之气。平日可多吃甘味之物,如大枣、山药、胡萝卜、南瓜、蜂蜜等食物以养护脾胃;多吃些时令春芽,如香椿、豆芽、豆苗、韭菜、茼蒿、荠菜、春笋等以应春木升发之气;适当吃利湿除寒食物,如姜茶、薏苡仁、赤小豆、白扁豆等。少吃油腻和生冷之物。
雨水为春初,此时肝气旺盛而升发,此时节气温变化不定,容易引起情绪波动,变得急躁,很容易伤害肝脏,导致免疫力下降,诱发精神疾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此时宜保持心境平和,情绪稳定,气血和畅。建议外出踏青春游,以缓解压力;也可以选用玫瑰花、合欢花、茉莉花等泡水当茶饮,以疏肝理气。
适当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减少疾病,雨水节气运动养生应注意避寒防湿。可以选择坚持快走、多散步,打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等,运动量因人而异,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度,适当出汗有助于祛除体内多余的湿寒之气。
1.两脚与肩同宽,脚与墙保持20—40cm距离,自然站立,保持身体放松,以肩胛骨以下为接触面,撞背;
2.可以双手互抱,有利于使内气集中夹背,还可避免肩胛骨受伤;
3.约1秒钟撞1下,自然呼吸,可以口中同时发出“呵”的声音(在五脏对应五声中,呵声对应着心脏);
4.撞击时不可用力过猛,以免撞伤,力量要协调均匀。
每天撞背200次,每次10分钟左右为佳。
春季是阳长阴消的开始,中医认为“背为阳,腹为阴”。人体后背正中线有督脉的循行,督脉是人体的阳脉之海;督脉两侧是膀胱经,膀胱经是阳气聚集之地。撞背可振奋阳气,调节脏腑,改善睡眠,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