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惊蛰养生攻略,开启春日活力密码

来源:发布时间:2025-03-04 作者:点击: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时至惊蛰,阳气上升,气温回暖,春雷乍动,雨水增多,万物生机盎然。春季人体肝气升发,是肝脏机能活动的旺盛时节,春季疏肝理气是四时养生的要点。以下是惊蛰养生的几点建议:


01
规律作息,预防春困

惊蛰时节,阳气渐升,人体阳气也开始生发。此时可适当晚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帮助阳气升发。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以保持充足的睡眠。起床后多伸懒腰,使血液循环加快,既能减轻困意,还能激发肝脏机能。


02
避免潮湿,通风换气

惊蛰节气前后,南方特殊的天气“回南天”频繁出现。除了环境潮湿,人体也容易被湿邪侵袭,出现疲乏身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等症状。此时一定要注意保暖以预防感冒,注意饮食卫生,根据天气情况勤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春季各种疾病滋生。


03
适度运动,促进血运

惊蛰后天气转暖,阳光和煦,应如蛰虫般充满活力,此时节适合进行户外活动,可选择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气功、五禽戏、踏青、放风筝等适合自己的运动。适当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免疫力,帮助身体适应季节变化,但避免过度出汗。


04
饮食有节,养肝健脾

惊蛰时节应以清淡饮食、养肝健脾为主。中医认为“青色入肝”,应多吃绿色食物,如荠菜、菠菜、茼蒿、芹菜、韭菜等,有助于疏肝理气、清热解毒。适当食用枸杞、菊花、红枣等养肝食物。春季也是脾胃功能较弱的时候,应注意健脾养胃,多吃如山药、小米、南瓜、扁豆等益于脾胃运化的食物。少吃生冷、油腻及辛辣之物。


05
调节情志,疏肝理气

中医认为,春与肝相对应,春季养生既要避免肝气升发太过,又要避免肝气郁遏,升发不足。肝气升发太过易导致发怒、眩晕、目赤肿痛、血压升高等不适症状,所以要注意调节情志,切忌大喜大怒,保持平和愉悦,使体内气血和顺通畅,利于身心健康。平日可寄情于琴棋书画、养花、阅读、散步等悠闲项目以怡情养性。


06
经络养生:敲胆经

敲胆经所取的位置:从臀部至大腿外侧,小腿从膝盖外侧开始,沿小腿外侧向下直至脚面。


敲打方法:将双手握成空拳状(或者养生锤),在胆经所在的部位适当敲打,敲的时候要两条腿同时敲,敲到大腿外侧的胆经微微发热即可。操作时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度导致皮肤淤青及损伤。


敲胆经的作用: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改善睡眠,改善头痛,缓解压力,提高人体免疫力等。



注意事项:

1.饭后半小时内不宜敲胆经,影响脾胃吸收;

2.晚上睡前不能敲打胆经,会影响睡眠;

3.女性经期避免敲打,容易经量过多、疲劳等;

4.孕妇不能敲打,以防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