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时间:2025-04-16 作者:妇产科 岑春色点击: 次
孕期,是生命孕育的神奇之旅。在经历十月怀胎的漫长时间里,孕妈妈会遇到身体的种种不适,“先兆流产”便是其中之一。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停经后阴道流血和腹痛,与中医学“胎漏”“胎动不安”相对应。
“胎漏”“胎动不安”,是指妊娠期间出现阴道少量出血,时下时止、淋漓不断或伴有轻微下腹痛、小腹坠胀和腰酸的一种疾病。胚胎因素、母体因素、男方因素及环境因素等都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若治疗不及时或治之不当,可发展为流产。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由于母体与胎儿两方面因素,导致冲任气血不调,胎元失固而发病。常见病因有肾虚、血热、气血虚弱和血瘀。
1.肾虚为本:父母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大病久病穷必及肾;或孕后房事不节伤肾耗精,肾虚冲任损伤,胎元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2.血热扰动: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孕后过食辛热;或感受热邪,热伤冲任,扰动胎元,胎元不固;
3.气血虚弱:母体气血素虚,久病大病耗伤气血或孕后思虑过度,劳倦伤脾,气血生化不足,气血虚弱,冲任匿乏,不能固摄滋养胎元,致胎元不固;
4.血瘀阻滞:宿有痕瘀血占据子宫,孕后不慎跌扑闪挫、登高持重、孕期手术创伤等均可致气血不和,瘀阻子宫、冲任,使胎元失养而不固,发为胎漏、胎动不安。
中医保胎治疗作为一种传统医学疗法,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通过经络、脏腑的调理可以促进气血循环、平衡脏腑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以维持优良的身体状态,供给胎儿营养。
中药内服注重个体化,如血热者加黄芩、黄柏;气虚者重用黄芪、党参。
1.穴位贴敷
保胎贴是将寄生、菟丝子、续断等多味中药打磨成粉末,用蜂蜜调和制成特定穴位贴贴敷在体表神阙、关元、肾俞等穴位,通过穴位皮肤组织吸收药物有效成分,具有固肾安胎的作用。且经皮肤穴位吸收的药物不经过消化道且极少通过肝脏,可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并能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
2.艾灸
该方选用科室经验方,将菟丝子、杜仲、续断等多味中药煎汤后,药液放于盆内浸泡双足,通过水温熏洗刺激下肢的多个穴位、经络,可以疏通经络、提升血液循环、固肾安胎。
除了这些中医外治之外,孕期应注意生活起居有常,生活有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负重、攀高、防止跌仆;早孕期及晚期妊娠禁房事;饮食宜清淡、甘平,均衡,营养充足,多补充牛奶、蛋类、瘦肉、鱼类及新鲜蔬菜水果;注意卫生,避免腹泻加重病情,忌肥腻、辛热、滑利及生冷之品禁烟酒、浓茶和咖啡;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静卧少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