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养生】夏至将至,暑气炽盛,中医助您安然度夏

来源:发布时间:2025-06-20 作者:治未病科 黄彩昉点击: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阳气达到鼎盛的标志,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日子。中医认为此时“阳气至极,阴气始生”,阳盛于外、阴伏于内,养生重点在养心护阳、防暑祛湿。




一、起居养生


传统二十四节气

夏至昼长夜短,宜晚睡(不宜超过23点)早起,午间小憩(午休20-30分钟),中午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之时,是养心的关键时间。


白天避免在烈日当空长时间暴晒,外出做好防晒(遮阳帽、太阳镜、防晒霜等)。夜间睡眠时,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26℃左右为宜)。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夜间冷风入侵导致脾胃受寒。




二、饮食养生


夏至时节,人体阳气外发,很多人会在夏季湿热的情况下,食欲不振,胃口欠佳,脾胃不适。此时宜以清淡易消化之物为主,有助于补充人体所需的水分和营养。宜适量食用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少量泡茶)、莴笋、苦菊、油麦菜等,有助于清心火、解暑热、燥湿邪,脾胃虚寒者慎用。


夏季多汗,此时宜多食酸味食物以固表止汗、开胃解暑,如番茄、青苹果、酸奶、酸梅汤等。


暑热天气容易口干舌燥,喝水要少量多次,不能大口过快喝水,容易损伤心脏和肾脏,建议以温开水、常温凉白开为佳。


饮食要有规律,尤其体弱多病者,三餐定时定量,多吃蔬菜水果,多补水,少吃油腻辛辣之物,才能养护好身体。


夏至时节




三、情志养生


夏气与心气相通。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暑热易扰动心神,使人烦躁易怒、情绪波动大,此时注意精神调摄,保持稳定且愉悦的心情,防止心火内生。


良好的睡眠是稳定情绪的基础,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体内阴阳平衡,保护心脏。


有意识地控制急躁的情绪,保持平和乐观。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与朋友倾诉等方式进行调节。








四、防病保健


1.防中暑:避免高温暴晒,及时补充水分,学会识别中暑先兆,如感觉头晕、乏力、恶心、心悸、大量出汗等,一旦发生立即移至阴凉处降温补水,严重者立即就医。


2.防皮肤病:高温潮湿易发痱子、湿疹、日光性皮炎、皮癣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穿透气吸汗的衣物,做好防晒,避免搔抓。


3.防“空调病”:规范使用空调,空调温度适宜、湿度合适、保证通风、定期清洁,避免长时间直吹,注意肩颈腰腹保暖。




五、中医养生建议


夏至阳气最盛,过不久就是三伏天,广西天气炎热,此时便可以开始进行三伏贴调理,三伏贴是采用中药贴敷于穴位,药物通过皮肤吸收和穴位刺激,激发人体自我调节能力,加上天地间充盛的阳气,以提高机体免疫,改善体质,从而起到治疗或预防疾病的作用。





六、夏季食疗养生


夏季养生食谱推荐荷叶茯苓粥,有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宁心安神的作用。


1.食材:荷叶20克,茯苓30克,陈皮10克,粳米或小米100克,冰糖适量。


2.做法:先将荷叶煎汤去渣,把茯苓、陈皮、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药汤中,同煮为粥,出锅前根据口味加入冰糖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