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1来源:编辑:浏览: 次
痛风,这个曾被称为“富贵病”的疾病,已悄悄从罕见病变成常见病。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今天,我们就围绕痛风,给大家答疑解惑。
一、什么是痛风?
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身体内一种叫做尿酸的物质,它的代谢出了问题而导致的一类疾病。如果尿酸在身体内浓度过高,会生成一种叫尿酸钠的微小晶体,如同一杯水里,盐放太多了,盐就会析出。尿酸晶体如同沙子一样,会沉积关节等处,并引发炎症反应,就发生了痛风。
二、痛风易发部位
由于重力的作用,加上足部关节血液循环不太发达,所以最容易发病的部位是大足趾。典型发病时大脚趾关节肿胀,剧烈疼痛,一般要持续一周左右。另外由于肾脏、耳朵的特殊生理结构,也容易沉积尿酸晶体,所以肾脏、耳廓也容易发病。
三、什么人容易患上痛风?
男人比女人更容易,男:女=20:1;年龄大的比年龄小的发病率高,多为40岁以上。不过近来,30岁的痛风患者也很常见了。胖子比瘦子易得。
四、痛风的常见诱因有哪些?
痛风发作除了与血尿酸增高有关之外,往往还存在一些诱发因素,正是在这些诱因的作用下,导致痛风发作。这些诱因主要包括:
1.一次性摄入大量高嘌呤食物
如海鲜、动物内脏,牛羊肉、火锅、羊杂汤、大骨汤等,可使血尿酸快速升高。
2.酗酒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代谢使血乳酸浓度升高,而乳酸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而致血尿酸浓度升高。
3.着凉
尿酸在体内的饱和度随温度降低而下降,当体温低于37℃时,即使尿酸<420umol/L,也会析出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组织而发生痛风,所以关节着凉就会容易诱发痛风的发作,醉酒后着凉是痛风发作的最常见诱因。
4.感染
严重感染导致白细胞升高,组织细胞大量破坏,代谢性酸中毒等,引起尿酸产生过多和尿酸排泄障碍,血尿酸快速升高。
5.关节损伤
剧烈运动或是运动不当很容易导致关节损伤,关节损伤引起尿酸盐脱落,从而导致痛风发作。
6.喝水太少
体内的尿酸主要通过肾脏随尿液排出,多喝水才能产生足够的尿液,喝水太少不利于尿酸的排泄及清除。
7.服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如利尿剂(呋塞米、氢氯噻嗪等)、硝苯地平、小剂量阿司匹林、喹诺酮类抗菌药、抗痨药物(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等)、左旋多巴等均可引起血尿酸升高,诱导痛风发作。
五、痛风患者的运动方式怎样?
痛风患者建议的运动方式是中低强度的、规律地、有氧运动为主的运动方式。比如慢跑、骑车、走路、游泳等。大量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会造成肌肉损伤,产生更多的内源性嘌呤,而运动疲劳带来的乳酸堆积,会干扰尿酸的排泄。因而过量运动也是诱发痛风的一大诱因。
六、痛风发作能否使用抗生素?
痛风是由尿酸盐结晶引起的一组无菌性的炎症,而抗生素是杀细菌的,用杀细菌的药来治不是细菌引发的炎症,不仅不对症,还滥用抗生素。痛风发作所用的药,实际上是非甾体消炎止痛药,包括塞来昔布、依托考昔、布洛芬等。
七、痛风发作能否用降尿酸治疗?
痛风发作时,如果正在接受降酸治疗,可不停药,对症治疗即可。如未接受降酸治疗,暂不使用降尿酸药,像非布司他、别嘌醇、苯溴马隆。可以应用秋水仙碱或止痛药或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等症状完全缓解2周后,开始启用,并最好配合止痛药或秋水仙碱3-6个月,预防痛风发作。
八、如何预防痛风发作?
降低血尿酸水平,是预防痛风发作的关键措施。血尿酸的排泄途径主要有两种,2/3通过肾脏排泄,1/3通过肠道降解。尿酸代谢紊乱是高尿酸血症的基础,而非饮食。所以预防痛风主要靠药物,其次才是食物控制、体重控制和多喝水。
九、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应降血尿酸治疗吗?
尽管已有很多研究发现,高尿酸血症有升高血压、增加慢性肾病等风险,但其因果关联强度并不大。比如积极的控制血尿酸也仅仅降低不到5mmHg的血压。也就是说,药物降尿酸的益处并不大——除预防痛风发作,但药物降尿酸的副反应却不可忽视。权衡利弊,通常不会药物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
十、壮医对痛风的认识
壮医称痛风为“隆芡”。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患者水、谷二道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排泄受阻,湿毒阻滞“龙路”“火路”,血运不畅,闭阻于筋骨肌肉关节所致。
由于壮族地区处于亚热带气候,湿毒为常见致病因素,因此壮族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临床上多采用内服外治结合治疗。用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肿节风、两面针、大钻、小钻、透骨消等。外治疗法方面,运用壮医刺血、壮医敷贴、壮医药物竹罐、壮医药熨、壮医水蛭等,对痛风患者都有不错的疗效,特别是壮医水蛭及壮医刺血治疗,对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病人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壮医水蛭
壮医药物竹罐
壮医药熨
专家简介
黄瑾明
第四届国医大师,首批全国名中医,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第二、六、七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传承人,首届“桂派中医大师”,广西黄氏壮医针灸流派代表性传承人,2023年受聘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主要社会任职:
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理事、广西民族医药协会顾问委会会副主任、广西中医学会学术顾问、广西民族医药协会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专业委员会顾问。曾任广西科学技术协会常委、广西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研究所所长。
主要学术成果:
1992年国家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为壮医领域首个省部级奖项;1995年主持完成“壮医药线点灸治疗脾虚证作用规律及疗效原理的研究”,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和壮医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年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获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民族医药突出贡献奖”;2018年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9年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3年入选“2022感动邕城好医生”。
李凤珍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广西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广西国际壮医医院风湿病科主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壮医药物竹罐疗法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兼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壮医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科分会常务委员、广西医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常务委员、广西医师协会壮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广西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委员、广西康复医学会第一届风湿免疫康复专业委员常务委员。
从事壮医发掘整理、临床工作30多年,擅长用壮医治疗骨关节炎、痛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硬皮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银屑病关节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风湿病及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血液病。主持各级各类课题 10 多项,其中,获中国民族医药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1 项,获广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奖三等奖 1 项。主持壮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 2 项,发表学术论文 30 多篇,主编、参编壮医著作 10 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