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21来源:编辑:浏览: 次
一.什么是冬至?
冬至(2023年12月22日—1月5日)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节令,被古人称之为“亚岁”。在古人看来,冬至这天,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始生,是一年最盛大的阴阳交接时刻,是新生,是大吉。世间万物,都可以借冬至后这一段造化旋转之力复原中气。
二.冬至三候
一候蚯蚓结。冬至之日“蚯蚓结”,蚯蚓感阴气蜷曲,感阳气舒展,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二候麋角解。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鹿属阳,山兽,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麋属阴,泽兽,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再五日“水泉动”,水乃天一之阳所生,现在一阳初生,所以,水泉已经暗暗流动。
三.冬至的传统习俗
北饺子,南汤圆
一般我国南方地区,冬至常盛行吃汤圆,取其团圆的意思。以往每逢冬至清晨,南方各家各户都会开始用自磨的糯米粉,并用糖、肉、莱、果、更豆、萝卜丝等做馅,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亦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北方地区,每年冬至则有吃饺子的习俗,起因为民间有传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辞官回乡后,看到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因而命其弟子搭台筑灶,把羊肉和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吃。人们吃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便叫“饺子”。冬至节令在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四.冬至养生的重要性
冬至,有“冬至一阳生、天地阳气回转”的讲法,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阴气渐渐消减,天地阳气开始由弱转强,从而代表下一个阴阳消长变化循环的开始。世间万物,都可以借冬至后这一段造化旋转之力,挽回过去一年身体的损失,迎来新生。
在中医学养生理论中非常重视阳气初生这一时期中阳气的重要性,认为阳气初生时,要像农民育苗、妇人怀孕一样,需小心保护,精心调养,使其逐渐壮大。冬至时节是进补的最好时候,因为只有人体内的阳气充足,才会达到祛病、延年益寿。
五.冬至养生
1.注意防寒保暖。气温下降时及时添加衣物,居住的地方要保持温暖,避免阴冷潮湿,避免过度活动。虽然天气寒冷,也要定时开窗通风。
2.保持精神畅达乐观,情绪稳定、愉快。力争多晒太阳以助人体中的阳气,切忌发怒、急躁和精神抑郁。
3.冬至过后是大补的最佳时机,但也要因人而异。此时吃的肉类等肥甘厚味较多,容易导致饮食不化、聚湿生痰、内热积聚,引发疾病。所以在食用热性食物的同时,也要吃一些补充津液稍清凉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萝卜、白菜等。
此外,寒冷的气温下,热乎乎的杂粮粥不仅可以让身体温暖,还能暖肠胃、唤醒消化系统,促进食欲。
《金匮要略》中当归生姜羊肉汤是著名的冬日温补名方,天越冷越需要喝,尤其是三九天喝,更能补到点子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记载说当归温补肝血,生姜温阳散寒,羊肉温补肝阳,滋补木中生气,以助升达。加生姜以行其寒滞,故诸病皆愈也。既养气血,又能温阳,还可以祛除寒湿。
4.冬至时节不宜做过于剧烈的活动,以“藏”为要。从运动强度上来说,大家应尽量避免快跑、打球等剧烈运动,以免消耗肾精。运动时间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下午三四点钟最为适宜,以免阳气过度消耗。运动结束后,注意补水,防止身体水分消耗过多,导致血液浓稠度升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另外,有慢性病的人运动时出现不适,要赶紧停止,并去医院就医。
5.借天力藏阳、养阳。自冬至开始,我们便进入了三九天,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三九天虽冷,但封藏之力却足,我们正好借助这股强劲的封藏之力,把阳气养足、潜藏好,来年才能正气满满、邪不可干。古人为此而制作三九贴,以其配伍的具有温通性质的本草,汇聚了满满的自然阳气能量,结合全身经脉的诸多穴位打通阳气的重要关口,把阳气送入五脏,护住体内初生的阳气,让我们的身体免受寒湿邪气的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