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4来源:编辑:浏览: 次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中草药及相关产品得到了广泛应用。补益类中药更是典型代表。那么中医对于补益类中药是如何定义的?
补益药,是以补益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活动机能、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补虚药、补养药。中医对虚证的认识分为气血阴阳四大类,对应地把补益药分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此类药物的作用可概括为补虚扶弱,具有益气、养血、滋阴、助阳的功效。
近年来,补益药以其能够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和恢复能力的功效,在滋补、保健、养生、康复、抗衰老等方面深受人们认可。但由于商家在广告上的过度夸大宣传,加上由于补益药“天然无毒”的传统观念,人们对补益类中药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没有病的人服用补益药也能够养生,尤其在当前,过分强调在未病的情况下服用补益药来滋补、保健,很多人更是将补益药当作了灵丹妙药,自我诊断、随意应用。但是,“是药三分毒”,任何一种补药都不是通治百病的,如果盲目进补,用量与用法不当,那么轻者会误补益疾,重者则会引起毒性作用与不良反应。
对于补益类中药的使用,我们应当有科学的认识。补益类中药产生的安全性问题有哪些?哪些人群需要注意?
以人参为例:人参具有强身健体、抗疲劳的功效,可以治疗肾气虚、补脾胃之气,可治疗心神不宁证,近年来很多人把人参当作一种营养剂来服用。虽然人参本身并无毒性,但是大量服用或不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长期盲目使用,易导致“人参滥用综合征”,如失眠、头痛、心悸、血压升高、体重减轻或抑郁。这是因为人参偏于温养阳气,如果使用者身体健康,没有正气亏虚,而是热邪内扰,不仅不能收到预期的疗效,还会导致机体气血失衡,使脏腑功能发生紊乱。故而阴虚火旺、邪盛病实者不宜进补人参。临床上长期或大量服用人参,造成不良反应,甚至中毒死亡的都有发生,有报道因长期饮用人参茶、人参蜂王浆等人参制品,引发人参中毒综合征;儿童、青少年长期服用会造成性早熟;新生儿出生后喂服人参的水过量,出现神经系统的高度兴奋现象,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成人一次性服用40g人参,导致死亡。
以何首乌为例:由于古文献记载何首乌具有“种嗣延年”的作用,其抗衰老、乌发等神奇功效被民众盲目推崇。现在临床上很多服用何首乌及相关制剂出现肝损伤的患者,都是在没有中医指导的情况下擅自购买且大剂量长时间服用,并且很多患者没有把何首乌当作药品来使用,而是当作延年益寿的保健品,尤其以何首乌药酒、首乌粉等为重灾区。有研究发现何首乌诱发特异质肝损伤的易感基因HLA-B*35:01,证实了何首乌肝损伤与机体因素特别是免疫相关遗传差异有关,该研究结果表明,何首乌对极少数特定人群有肝损伤风险。因此,免疫异常活化类型疾病、中医辨证属阴虚火旺、热毒内蕴人群,应慎用何首乌,要避免混淆使用生、制何首乌,患者服用何首乌及其制剂的过程中,应定期监测肝功能生化指标。
以淫羊藿为例:淫羊藿具有补肾壮阳,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的功效,阴虚火旺而相火易动者忌服。有报道称淫羊藿、补骨脂均可导致免疫特异质肝损伤,且两者联合后肝损伤进一步加重;也有中药淫羊藿导致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发生慢性药物肝损伤的病例,其导致肝损伤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那您能否跟大家讲讲,怎样避免补益药的不良反应和毒性的发生?大家应该如何科学使用补益类中药?
有毒”“无毒”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中医药辨证论治的准确与否是导致药物作用向“效”或“毒”转化的重要条件。如果用药对证,则“毒”药也可以发挥治疗作用;而药证相反,则往往容易出现毒副作用。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以及季节、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又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要根据不同的虚证,选择不同的补虚药,兼之考虑气血阴阳之间的关系,要当补而补之得当,盛则泻之,虚则补之。因此,应高度重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病)用药减毒”对中药安全合理用药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