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中医医院(三级中医医院)

·百色市民族医药研究所

·百色市民族医医院

健康科普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健康科普/中医养生

中药合理用药知识宣教

发布时间:2024-03-11来源:编辑:浏览:

分享到:

中药的服用方法

一、服用时间

空腹服:峻下逐水药、攻积导滞药及驱虫药均宜清晨空腹服。

饭前服:多数药特别是补虚药和治疗肠胃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

饭后服:消食健胃药或对肠胃有刺激的药物宜饭后服。

睡前服:一般安神药宜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涩精止遗药和缓下剂也宜在睡前服。

定时服:截疟药应在疟发前2小时服用。

二、服药次数

一般疾病多采用每日一剂,每剂分二服或三服。呕吐病人宜小量频服。


中药用药禁忌

一、服药食忌: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的食物。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药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胸痹患者应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脾胃虚弱者应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的食物;疮疡、皮肤病患者应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

二、妊娠用药禁忌

1、禁用药:多是剧毒药,或药性作用峻猛之品。如水银、砒霜、雄黄、马钱子、川乌、草乌、三棱、莪术等。

2、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等。如牛膝、川芎、桃仁、红花、大黄、芒硝、肉桂、附子、牡丹皮等。


中药使用的误区

很多人对中药认识不足,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存在以下误区。

1、中药无毒副作用   中药大多来自天然动植物,药性温和,很少发生毒副作用。但因此认为中药完全没有毒副反应是错误的,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同一种药物,也会有不良反应。

2、药性慢不能用于急救  其实中药是可以用来急救的。方剂中的“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都是古人抢救危重病人的真方。只要辩证准确,用药得当,中药同样可以用来急救。

3、夏季不宜服汤药  有人认为中药汤剂在夏季煎煮不便,从而觉得夏季不宜服汤药。其实从疗效上讲,夏季是可以服用中药的。古人就总结出许多适合夏季服用的汤药,如“藿香正气散”“黄连解毒汤”等。

4、盲目使用补益药  补益类中药在气血阴阳的滋补方向上也有偏向,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的。若不经过医师诊断就长期盲目用药,不但没有滋补作用,还会引发许多症状。因此在使用滋补类中药时一定要根据病情,据证用药,辨证滋补,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正确服用中成药

在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上,须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按量报用:中成药治病,药量有一定的灵活性,有时不易准确掌握。由于有的中医在处方时,对中成药的每次服用量往往不专门注明,故在具体使用时,病人首先应看清药品标签或说明书。有时,中成药小粒丸剂的说明书上虽写着每次服多少克,但却未标明多少粒药为多少克,这常常会给病人带来困惑。遇此情况时,病人不可怕麻烦,应向执业药师问明换算方法或每次服药粒数(不要问医生,因非其本职,否则可能致误)。中药不是绝对无毒的,有些药性剧烈的药,用量稍有超过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2)注意服药禁忌:不仅对中成药的服用量须认真对待,而且对有关药物的禁忌证也丝毫马虎不得。用药前必须详阅该药品的说明书,了解该药品的使用禁忌。凡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禁忌事项,均应按章执行,予以避忌。孕妇、小儿或年老体虚者,更要谨慎,凡药性猛烈的中成药还须减量慎用。

(3)注意服药时间:根据古医籍规定,中药服用时间的选择,应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的原则进行。对于特殊服药时间规定的中成药,通常宜选在饭前或空腹时服。因为大多数食物可对中药的吸收产生干扰,故而饭前服药有利于药物吸收和药效发挥。对于慢性病需长期服药者,宜养成定时服药的习惯,而对治疗特定病症的成药则无须强调空腹或定时服药,如治冠心病的苏合香丸、治胃痛的胃乐片等,均或随时使用;安神药则在睡前服为最适宜。

(4) 注意服药方法:中成药的服用方法也有讲究,中成药中常见剂型之一大粒蜜丸剂,常常给服药者带来许多不方便,初次使用该剂型者往往不知该怎样吞服才好。要知道,任何一口将其吞下的企图都是应当严格禁止的,因为这有可能造成药丸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甚至引起心律紊乱等严重后果。正确的服法是用清洁的小刀将药丸切成小粒,而后分几次用温开水送服;对于出厂不久、质地较软的大粒蜜丸,可用清洗过的于直接将其分裂,并搓制成小丸服下。一颗大蜜丸通常至少分成20粒的小丸,分2~3次吞下较为合理,否则同样会引起噎阻。生活中,有些人在服大粒蜜丸时,爱将药丸嚼食,这其实不宜提倡。因为虽然多数药丸因在制作中加入了蜂蜜而带甜味,但是不少药丸仍带有浓厚的中药异味。嚼服者一旦因药丸异味而引起恶心反应,往往来不及咽下口中稠厚的药浆而会引起呕吐,这可就事与愿违了。如果为了加快药物吸收,加速药效产生,方便的做法是:取少许温水将药丸捣调成稀糊状后,用温开水送服。

(5) 注意服药反应:中成药与其他药物一样,因各种原因也会引发人体的不良反应,随着中成药的广泛应用,这样那样的不良反应会较多地出现,服用中成药者应对此要有所警惕。凡服药后出现皮疹、瘙痒、发热等过敏反应者,均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诊治。凡有过服用某种中药而致过敏史者,还须牢记以后不可再使用该药。


喝中药不苦的窍门

(1)掌握药液温度。中药的服用讲究“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但苦味中药的服用可不拘泥此道。有关专家研究证实,舌头对37℃以上的温度更为敏感,因此,苦味中药汤液的温度应控制在15℃至37℃。

(2)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头的前半部,以舌尖最为突出。因此,药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贮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顺势咽下。

(3)掌握服药速度。药液在口中停留的时间越长,感觉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药的服用力求干净利落,转瞬即逝。

(4)服药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液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

(5)添加调味品。在苦味药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但对黄连、胆草之类,尽量少用或不用调味品。若有必要可酌配甘草、大枣之类调和。


服中药汤剂时不宜滥加糖

在服用汤药时,有的人不管服用什么汤药,均习惯加糖(冰糖、白糖、红糖、蜜糖),或以糖水送服,以冲淡或消除苦味,殊不知这种做法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实属不妥。一是因为各种糖均属常用中药,均味甘而具有补虚作用,若所治病证为邪实之证,那就不但不利于驱邪,反而会加重病情。二是因为中药的化学成分极其复杂,其中的蛋白质、鞣质等成分能与糖,特别是与含铁、钙等无机元素和其他杂质较多的红糖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某些成分凝固变性,进而混浊、沉淀,不但能影响药效,甚至会危害健康。三是因为糖可抑制某些退热药的疗效,干扰药液中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的吸收。四是因为糖还能降解某些药物,如马钱子的有效成分,使汤液的疗效降低。五是因为某些健胃的中药,其之所以能健胃,就是利用其苦味或其他异味来刺激消化腺的分泌而发挥疗效的,加入糖后势必会消除这一作用。由此可知,服用中药时不能滥加糖。若要加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酌情加用。


中西药联合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1.含钙、铁、镁等金属离子的中药,如石膏、瓦楞子、牡蛎、龙骨、海螵蛸、石决明、赭石、明矾等,不能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异烟肼、左旋多巴、喹诺酮类联用。

2.含钙较多的中药,如石膏、龙骨、牡蛎、海螵蛸、珍珠、蛤蚧、瓦楞子、鹿角、枸杞子等不可与洋地黄类、强心苷类药物合用,不可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3.碱性较强的中药,如瓦楞子、海螵蛸等,不宜与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阿司匹林等合用;不能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奎宁等同服;不能与维生素B1同服;不能与氨基糖苷类合用;不能与奎宁丁同用。

4.含酸性较强的中药,如山楂、五味子、山茱萸、乌梅等,不可与磺胺类药物 联用;不可与碱性较强的如氨茶碱、胃舒平、乳酸钠、碳酸氢钠等联用。

5.含有机酸的中药,不能与磺胺类、大环内酯类西药同服;不可与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同服。

6.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如五倍子、地榆、诃子、石榴皮、大黄、四季青等,不可与胃蛋白酶合剂、淀粉酶、多酶片等消化酶类药物联用;不可与维生素B1合用;不与去痛片、克感敏片等同服;不可与四环素类抗生素及红霉素、利福平、灰黄霉素、制霉菌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新霉素、氨霉素、氨苄青霉素、异烟肼等同服;不可与麻黄碱、黄连素、士的宁、奎宁、利血平及阿托品类药物合用;不可与含金属离子的钙剂、镁剂、氯化钴等合用;不与对肝脏有一定毒性的四环素、利福平、氯丙嗪、异烟肼、无味红霉素等联用;不能与磺胺类同服。

7.含有皂苷类成分的中药,如人参、三七、远志、桔梗等,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合用;不宜与含有金属的盐类药物如硫酸亚铁、次碳酸铋等合用。

8.含蒽醌类中药,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不宜与碱性西药联用。

9.炭类中药及瓦楞子、牡蛎等,不宜与多酶片、胃蛋白酶等联用。

10.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等不宜与菌类制剂如乳酶生、促菌生等联用。

11.蜂蜜、饴糖、甘草等中药,不可与降糖西药同用。

12.含颠茄类生物碱中药,如曼陀罗、洋金花、天仙子等及含有钙离子的中药均不可与强心苷类药物等联用。

13.含麻黄碱类中药不可与强心药、降压药联用。

14.含汞类中药如朱砂、轻粉,不能与溴化钾、三溴合剂、碘化钾、碘喉片等同服;不能长期与含苯甲酸钠等巴氏合剂或以苯甲酸钠为防腐剂的制剂同服。

15.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白果、枇杷叶等,不宜长期与镇咳类药物如咳必清同用;不宜与中枢抑制药物合用。

16.海藻、昆布等含碘类中药,不宜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的西药联用。

17.发汗解表的荆芥、麻黄、生姜等不宜与解热镇痛药同用。

18.含钾较高的萹蓄、泽泻、白茅根、金钱草等不宜与氯化钾同用。

19.含生物碱如黄连、黄柏、川乌、麻黄等不与士的宁、阿托品、麻黄碱同用。

返回顶部